人生提問系列一零一,言語第四回:不想說話的日子。



偶爾還是會有那種「想要自己一個人完全放空」的時候存在吧。那麼對於我來說,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?


你有過不想和任何人說話的時候嗎?在那些日子裡,就算自言自語也嫌吵雜。


當然,心煩意亂的時候其實就會不想要跟任何人說話。而且不只是自言自語覺得煩躁,不管看到、聽到什麼都覺得煩。不過還好這樣的狀況不常發生,不然就很難跟其他人進行互動,想要好好的做自己的事情也比較難吧。而關於心煩意亂的原因可能有幾種方面,我想佔最大比例的是人際關係方面,再來是心理壓力,然後可能還有來自於環境。

人際關係對我來說就是不好掌握啊,因為我沒有辦法弄懂每一個人的心思(大多數的時候也不會有人輕鬆的講心底話吧),就變成我以為的事實其實不是「真的」(而且這確實滿常發生的),我腦中模擬的情況劇其實跟現實生活雖然相差不遠,但還是沒辦法掌握到一些關鍵要素。總覺得我自己有種「被蒙在鼓底」的感覺,雖然我可以察覺到事有蹊蹺,但畢竟那也只是一些臆測,不是真的。而這些臆測,或是在結果揭曉了以後發現一些無法挽回的錯誤,就會讓自己覺得很煩躁,充滿無能為力的感覺。(即使我想做些什麼也都是白作工而已)

心理的壓力可能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。不過其實這點我處理的還不錯,畢竟我都有固定在運動,算是滿健康的抒壓活動。碰到壓力的時候我也知道不要依賴食物、酒精,只要能夠察覺到自己心理狀況不穩定,馬上就可以採取對應的措施來應變,我想這在我的心中已經有一套良好的標準作業程序,就不是太大問題。但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會陷入心煩意亂的危機,或許就只能等著讓時間沖淡一切。

而環境因素除了來自真實環境像是施工、交通大亂,真的會讓人覺得很吵很煩以外,還有一種環境就是虛擬世界像是FB之類的,一些資訊(或訊息)看到就覺得煩。基本上我看到一些線索,腦中就會自動產生對策來想要去進行一些動作,來反應各式各樣的訊息。但有些狀況我也了解,不是那麼「適當」的去做反應,像是去回應鄉民們的無理取鬧、一些很瞎的言論,或是看不慣的廣告訊息之類的。(就算回應了,贏了世界又如何?)後來就索性把那些都關掉(關了一些啦),發現人生中少了這些資訊其實也不會影響什麼。

大概吧,其實我自己想要把自己關起來的機會很少,因為我平常也沒有做什麼壞事、都真心不騙的交朋友。如果真的要過不想跟任何人說話的日子,我想我會選擇去環島,走路環島,一路走到墾丁大街去那類的,離開人群才有可能真正把自己關起來。不過把自己好好處理,事情應該不會演變到那個程度才對。


你寧可多說話還是多保持沉默?


看情況而定。如果是需要讓大家溝通交流的時候,我可能就會丟一兩句然後觀察一下場子的狀況。如果需要我多講話的時候,也是沒在怕就開始講故事(我有一些存檔可以講,最近也積極努力蒐集各種故事,也歡迎提供給我)。如果需要保持沉默,我也是可以安靜的聽別人表演就好,等到可以發表意見的「適當時機」(這很難拿捏),才會講一些我的心得看法。

如果就我現在的狀況來說,我應該比較喜歡沉默多一點,靜靜的做自己的事情,把別人講的話收錄成我自己的筆記,推敲其中邏輯上錯誤的地方做點練習,然後理出我自己的看法。有機會發表就講,沒機會講我就放在心得裡面。這樣的好處就是我聽進來的東西,都會轉換成我的。壞處就是如果我會錯意,會整個弄得牛頭不對馬嘴。所以要強化自己跟講者的同步率,也就是講者的知識背景多少要能夠抓到,才好在我腦中重現。

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啊。

每個人都是從不一樣的生長環境來的,結合他自己的專業領域,把想要說的話在某個場合(或許是演講、或許是瞎聊)中發表出來,他可能讀了很多歷史、可能做了很多實驗,這種種「累積的努力」就型塑出現在的他。而我如果對那些都不了解的話,如果他話語中沒提到,我可能就完全掌握不到「背後」的意義,頂多就只能體會一些皮毛,探不到靈魂深處的精華。


所以可以的話,還是先多聽一點吧,然後真的弄清楚脈落,這樣應該會在溝通上更有幫助。當然如果直接就拿自己的想法去攻防也不是不行啦,如果可以有良善的回饋的話也就是一個偷懶的方案(至少可以知道自己哪裡錯了),但如果彼此的關係沒有那麼好拿捏,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的好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