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設計心理學:以使用者為中心、安全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設計原理

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
作者:Donald A. Norman
譯者:卓耀宗



這本書確實滿好看的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一些東西會那麼「難用」,同時也說明了要怎麼樣來設計,讓東西們變得比較容易被人接受。這本書出版於1988年(也就是約30年前),裡面提到許多好用東西現在都已成真,所以這作者算是走在時代前端(以當時的角度)。看了這本書以後,對我來說的收穫就是能知道設計好用東西的原理,書中整理的重點不是很難,但也確實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



我會找這本書來看的原因,主要就是網路上關於設計的推薦書籍裡面都有列這一本,於是就順手在圖書館上訂了。結果我在拿到的時候,隱約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似曾相識,但那時候沒有放在心上。一直到了最近我才知道為什麼,因為我已經買了本書的改版。登登,原來這本書早就躺在我的書架上,我卻沒有發現... 實在是過於幽默所以我決定要看兩遍。(改版的心得就另外發好了,稍微翻了一下,確實更新了滿大一部份的... 畢竟都過了快30年,哈哈。)

談談書裡面的重點,不好的設計真的很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挫折。大多不好用的理由都是設計的太不直觀,也就是看起來是這樣用、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用(例如:一扇門看起來是要用拉的才能開,但實際上要用推的... 諸如此類的)。或是用起來太過複雜,繁複的界面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。再來的可能就是,明明就做了但怎麼也沒反應,於是只好繼續亂試一陣。這些不便多少造成了一些精神與時間的損耗,讓人覺得這到底哪招。那怎麼辦呢?

書中提到七個重要原理節錄如下:


  1. 應用外界和腦中的知識:外界的知識就像是簡易說明、圖示,可以提醒使用者該怎麼操作物品。腦中的知識就像是某種「學習過」的習慣,只要喚醒以後就讓東西變得容易上手。就像已經會騎腳踏車的人,就比較容易學騎摩托車(但是還是要記得考駕照啦)
  2. 簡化操作:就是把複雜的選項整理,能簡化就簡化。
  3. 把系統變得明顯易見,縮短執行與評鑑的距離:讓人一看就懂,知道操作了什麼以後會有什麼結果。
  4. 把配對弄得自然:讓人可以自然反應,比方說按左邊的開關就是控制左邊的燈。
  5. 儘量利用自然或人為的侷限:就是直觀的意思,讓需要推開的門,看起來就是要用推的。
  6. 考慮可能發生的人為錯誤:多想一些使用者在用得情境。這點很有可能會因為知識的詛咒(又來)讓人看不清楚,或許可以找一些從來沒用過的人來測試一下。
  7. 標準化:標準化的操作可以讓人簡單的學會這整個系統要怎麼用,比方說關掉視窗就是要按「x」,而不是這邊按「x」、另一邊又要按「y」,不但複雜且容易造成困擾。



總歸而言,就是要儘量讓東西看起來簡單,操作起來也很直觀,且很容易讓人知道結果如何。這樣即使發生了一些小錯誤也馬上可以修正,就不會讓人充滿挫折了。

好,就像我在一開始提到的,我會把改版的書也看完,到時候再來做一些比較好了。確實是值得一看的好書,推薦給想要了解設計、以及想要讓東西變得更好用的人都來看。這讓我想起我前陣子看了一本關於網站易用性的書(Don't make me think),裡面提到的原則跟這本其實也大同小異,本書就出版日期來說應該算是元老級的吧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