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我的思考,我的光: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

考える力、やり抜き力 私の方法
作者: 中村修二
譯者:林慧雯,陳柏傑,郭介懿
出版社:時報出版

看完這本書的感想就是,這作者中村先生真的是一個很狂的人。這本書算是他的自傳,談他出生以來一直到成功研發藍光LED的歷程。而他在工作階段(加入日亞化學以後),大多的時間都在自己硬幹(對,一個人),苦心鑽研半導體的技術。最後當然苦盡甘來,順利研發出高亮度、具有龐大市場價值的產品,改變了世界,也在2014年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殊榮。這本書好看的地方不在於他怎麼成功的,而是他把他一路走來的想法都講得很清楚,怎麼樣來努力不懈,這精神真的讓人佩服。

當初會看這本書的原因,大概是無意間被這本書的廣告打到,在我心中埋下了一個「這本書好像很厲害」的感覺,但因為我的書太多就沒有馬上買(而且在書店翻的時候感覺一般般)。碰巧前幾週在圖書館架上看到這本書,就想說不看白不看,就順手借了。

書的內容,雖然感覺上有點「成功學」的味道,也就是用成功經驗來推斷說大家這樣做也會成功,但其實不是這樣。我個人認為中村先生他作研究其實不太管會不會「成功」,比較偏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作研究。畢竟他沒有什麼資源(公司裡面只有他負責作半導體開發),唯一擁有的就是老闆對他的信任,放手讓他進行研發。而他大多時間也都是自己一人不斷地進行實驗,不接電話、不參加公司會議,每天就是全力投入在實驗室裡面。

這樣的作法當然會引起一些非議,畢竟在研發出成果之前,是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「績效」的。這也深化了他的孤僻性格,就更不理他人,專注在他的專案上面。

研發作法上,他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,也就是「既然別人沒有開發出來,那不如就用我自己的方法來吧」的土法煉鋼方式。但他有他的本錢來土法煉鋼,就是他自己對於器材設備相當熟練,具有日本「匠人」的風格。也因為如此,他不斷的在書上提到,若是要用一些委外訂製的標準化產品,不如自己動手來調整,不但節省時間也能省錢(這也是因為他預算有限的緣故吧),而且也能真正符合他實驗上的需求。

他的技術就是台下十年功,他花了10年過程「打造」屬於他自己的實驗設備,每天做的工作不像是一般想像中的「研發」人員,設計實驗、操作設備、寫寫報告那樣,而是不停的焊接、組裝,把設備調整到他想像中的樣子。其中一個關鍵設備是真空石英管,他也是自己做。而這石英管只要裡面還有一點點空氣就會爆炸,所以他的作工必須要非常完美。當然他不是一開始就可以打造出完美成品,而是在經過無數次的失敗(爆炸)之後,才練就一番好手藝。

讓他的逆境變得更強還有另一個因素,我想是他為了要一舉翻身,只好背水一戰,他選擇當時學界認為難度比較高的作法(不只是難度比較高,他是用「趨近於零」的可能性來形容),使用「氮化鎵」來作為他研發的主軸。當時學界普遍認為,硒化鋅才是比較有可能成功的材料,所以大部分的單位都是使用這樣的材料來做研究。而中村先生選了「氮化鎵」就是要避開競爭,這樣若是成功做出來東西就能帶來極大利益(因為沒有別人做,可以有專利保護),若是失敗也能讓他自己的論文具有一些參考價值,算是怎麼樣都不虧。

在這樣充滿逆境的環境底下,他還是成功了。一次偶然間觀察到半導體的結晶不容易附著在藍寶石機板的原因,是因為熱對流會把材料吹散。於是他就想說,那不如就用噴射氣流直接把這些材料壓制在基板上。因為他擁有設備的技術,反覆將氣流裝置調整過幾次以後,就真的給他弄成功了,成功的把「趨近不可能」化為可能。

後面的故事,我看起來就像是成功以後變得驕傲,然後自以為是發表對社會的見解。是應該要尊重他的發言,但那些想法我認為太情緒化,不用很認真的來看(特別是一昧推崇美國、貶低日本的部份)。不過看在他苦了那麼久的份上,就讓他發發牢騷吧。從這本書上可以看出他的脾氣真的很硬,就堅持他自己的原則到底,雖然他幾度也有做不下去、想要放棄的念頭,但他還是撐下來了。我認為這樣「苦撐」必須要有本錢才能這樣,不是人人能學的。

這本書日文版是2001年的時候出版,中文版應該是在他得到諾貝爾獎以後才找來做的(2015年出版)。我想原因無他,就是因為他得獎了才有人會看這本書吧,不然讀起來確實滿像一個憤世嫉俗的老人在講古的。不過這些辛酸血淚多少有些參考價值,特別是面對逆境他的心路歷程,只能說成功不是偶然,除了努力以外也要有時運配合。不管怎樣,他這樣的拼勁確實讓我非常佩服,相當神勇啊,夠狂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