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改變,好容易

Switch: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
作者:Chip Heath & Dan Heath
譯者:陳松筠
出版社:大塊文化


看完「零偏見決斷法」以後,覺得希斯兄弟出的書都滿好看(另一本是創意黏力學),於是就去圖書館把剩下這本(也就是他們出的第二本)借來拜讀了。動機很單純,就是個想把系列湊齊的概念。而本書的宗旨就是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,給讀者一個方向來做改變。


讓「改變」變得容易的框架就是以下三項:說服理性、驅動感性、營造路徑。(我把書中的用字稍微改了一點)再來就我的理解來做說明。

說服理性:(指揮騎象人)

  1. 找到亮點:調查現有的成功經驗並加以複製。其實人都會習慣只看到「不好」的地方,想說只要改掉這些「不好」的就能成功了。而既有的優點(或是已經成功的部份)就會成為盲點(被忽視)。所以如果能夠找到一部分成功的原因(特別是組織內部的成員),然後評估這些成功的作法是否是「真的」好用的,然後就讓大家都來用。也可以利用一些模擬的方式,像是「改變」以後會感覺怎麼樣、會看到什麼具體的形象,然後用那些具體的事項倒推回來應該要做的事。
  2. 制定關鍵行動:不要把目標放的太遠、太抽象,應該要擬定一些清楚明確的方針讓人有著力點。找到一些簡單又關鍵的行動,就比較容易去執行。舉例來說,要讓自己有運動習慣,就安排每兩天就去跑步一次30分鐘,讓自己清楚的知道該怎麼做就好。
  3. 指出終點:讓人知道改變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、改變的方向以及弄清楚改變的原因。要達成的目標非常重要,讓理性可以知道改變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好處,自然就能有憧憬。

驅動感性:(刺激大象)

  1. 找到感覺。就是讓人能夠感同身受、體驗到為何要改變。有可能是運用一些情緒,像是讓人覺得恐慌害派、噁心或是開心之類的,負面情緒就讓人不得不變,正面情緒就使人知道改變的好處。有句話說,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,就是運用圖片能夠傳達一些文字無法表達的「情感」,讓人能夠找到那感覺。
  2. 縮小改變幅度。有點類似改進拖延症的方法,就是從小地方著手,從簡單的開始做,讓人能夠跨出第一步,才會有之後的步驟。也就是把一個大的計畫(或是遠大的目標),細分成很多小的可行的步驟,一步一步做就簡單了。
  3. 建立認同感。確認三個認同模式的問題:我是誰?現在的狀況?該做什麼應對?透過確認自己的角色,引導出「自動自發」的動作。另外書中這個章節也提到「成長心態」的重要,就是不要想說改變會一次到位,要想說不斷得嘗試才會讓技術愈來愈精進。

營造路徑:

  1. 調整環境。有時候改變不只是「個人」的問題,是環境造成的。所以要創造一個讓人容易改變的環境(或許需要多一點設計),就能讓人不得不進行改變。舉例來說,想要戒菸的人可以把菸放在不易取得的地方,並且在上面貼上「我要戒菸」的牌子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正在戒菸。書中也提到創造方便,就能夠誘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。比方說亞馬遜網站弄了一鍵買單,讓人可以簡單的進行線上購物,給別人方便,也因此獲利了好幾百萬。
  2. 建立習慣。建立習慣可以參考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、那樣工作那本書。就是藉由建立習慣,讓改變的過程變得自然而然。可以設定驅動因子,讓人看到一些跡象就有反射動作,也可以設定查核表(check list),讓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改變成真。(確實做到滿重要的)
  3. 號召群眾。讓行為傳染到別人身上。有道是有伴一起努力比較簡單,讓自己可以跟著大家一起改變,自然就會有動力了。有個奧步就是,一些店家的捐款箱裡面通常都會先放點錢,這樣好像就在告訴大家「已經有別人捐錢了,愛心不落人後」,就讓人更容易會去投錢。

書中就利用以上這個框架來分析各種個案,透過這樣不斷地「練習」,讓人能夠熟悉改變的節奏。我自己在看這本書會有種感覺(因為我好像也滿常聊到這個主題),其實改變什麼的真的不難,原因、結果什麼的都很容易理解,但是就少了一些「驅動感性」的部分。以前的我可能會說「做就對了」,那樣其實並沒有「說服力」,至少沒辦法讓人有向前的動力。要讓人改變,最好的方式就是循循善誘,讓人不知不覺的就改變了。當然,要改變別人最好要先徵求別人的同意,不過對自己來說的話,能夠做自己的教練督導自己也是可以套用這樣的方案的。

這本書維持希斯兄弟一貫的風格,就是用很多故事案例來說明他們提出的架構。說實在這本書給的東西不多,但或許就是他們運用「縮小改變的幅度」,讓人可以「簡單」的就改變了。就這樣,推薦給想要改變的人稍微看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