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
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
作者:Friedrich W. Nietzsche
譯者:趙千帆
出版社:大家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5/12/02

之前看過有刪節過的版本之後,寫了這篇心得,覺得還是有必要再來看一次才是(而且之前的心得也是夠爛的了,再整理一次也好)。於是機緣巧合之下就找到這一個版本來看(這本也是去年底台灣才出的,偶然間在書店遇到,就看圖書館什麼時候進書,反正我的書單很長,可以慢慢來),除了收入完整的篇幅以外,註解也附上尼采在寫作時的筆記,同時作者也針對尼采的用詞做了說明(畢竟尼采自詡為語言學家),也就是增加許多尼采寫作當下時空背景的內容,應該算是滿全面的中文翻譯。譯者是中國研究德國哲學的專家,如果沒辦法讀原文的話,我想這版本應該算是滿不錯的吧。(我在想可能是哲學書沒有市場的關係,市面上的翻譯本真的好少。)


不過我認為光是讀完這本還是沒辦法完整理解尼采他的哲學體系,即使他有在書中寫了一些辯證,但可能是我的哲學底蘊不夠吧,沒辦法一下就全盤理解。這也讓我多思考了一下該怎麼樣來寫這篇心得,我想也只能就僅可能挑一些重點來紀錄一下我閱讀的軌跡吧。

尼采寫作有個特色,就像前面提到的,他自稱為語言學家。也許就因為如此,他常常自創一些詞彙,來指涉某類型的「人」,比方說「平均人」,就是只各方面都處於平均狀態的人,其他還有科學人、客觀人、問號人、人道人... 諸如此類的。另外,他也很常借用其他語言的名詞,像是法文、義大利文、英文等等,除了他對語言有研究之外,或許這跟歐洲文化之間的互動有關系,而且用法文來講法國人發明的名詞就更「精準」了。(這或許是某種日耳曼式的癖好)

善惡的彼岸,本書的題目,本意應該是跳脫出原來流行的道德框架,在「彼岸」來探討所謂真理,或是說道德的真面目。會這樣講是因為在尼采的年代(1844~1900),算是哲學百家爭鳴的年代(各種思想像是唯心、唯物、功利主義等),以及新的科學蓬勃發展(物理學、心理學)。尼采對於這些「學問」都看不慣,覺得所謂真理不在其中。

那麼尼采的真理是什麼呢?其中一個核心是「權力意志」,指的是人類本能式的求生欲望,想要變強、征服,算是一切人性的起點。而道德(是非善惡)都是在那原始的權力意志上建構出來的,算是之後人發明出來的,這點也直接挑戰了「人性本善」式的說法。

關於社會結構,尼采把人分成「高尚」與「奴隸」兩種不同的價值體系。高尚的價值觀,基本上就是利己主義(充滿權力意志),依照本能就會讓自己愈來愈強,讓自己擁有的(權力)愈來愈多,而使自己的視野從來就是往平面看(跟其他強者比較),或是往下看的(憐憫所謂的奴隸)。而奴隸的思考就很「功利」,於是會算計別人能夠帶給自己什麼好處,相對起來就悲觀許多(因為滿被動的)。

在尼采當時的社會,民風正吹著一股「平等」之氣,也就是消彌上與下的界線(貴族與平民都該平等)。但尼采不以為然,認為「偉大」必須是要高人一等才叫做偉大,而把大家都弄的一樣,不就是讓大家都變得「群氓」式的平庸了嗎?除了社會階級的平等之外,在「宗教前人人平等」的想法,尼采也同樣不以為然。他認為宗教只是上層社會為了建立秩序而施行的,讓被統治的人民相信「死後人人平等」,反正也沒有人知道死後是怎麼回事,這樣給出的支票就能使得統治階級擁有的權力更為穩固。

中間有一個章節還滿有趣的,叫做箴言和間奏曲,內容就是一些警世名言,緩衝一下書中其他章節的嚴肅氣氛。其中我最喜歡這段:「與怪獸戰鬥者,可得注意,不要因此也成了怪獸。你若往深淵張望許久,深淵也在朝你內部張望」(第146節),引以為戒。

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可以談的,包含尼采對歐洲文化、女性的觀點等等,但其實跟哲學(真理)沒什麼關係,感覺起來比較像是時代(歷史)的一部分,就先略過了。看完以後還是覺得尼采很狂,接下來應該還會再看幾本他的書,看完再來分享心得。就這樣,若是我有什麼理解錯誤的地方,也歡迎批評指教、交流一下,謝謝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