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Google創投認證!SPRINT衝刺計畫:Google最實用工作法,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、測試新點子、完成更多工作!

Sprint: 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5 Days
作者:Jake Knapp,John Zeratsky,Braden Kowitz
譯者:許瑞宋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6/08/02

前陣子這本書的宣傳算是在社交網路上瘋傳(至少是在我的朋友圈裡),書名又是Google又是衝刺、有許多名人推薦,而且朋友們對這本書的評價也不錯。另一方面,先前在看SCRUM時有談到衝刺方法,就讓我也想要進一步了解要「如何」才能做好衝刺,找到一個真的能讓自己(或是組織)可以學習成長的方法,就去網上訂購了(這書太新啦)。本書架構清楚,也提供很多好用工具,推薦給想要在短時間內找到重大問題解法的人來閱讀。

作者們是在Google企業內部提出「衝刺流程」這想法的設計者。企業文化的緣故吧,Google除了開放同仁提出創新產品的想法以外,也歡迎各種工作流程的改進方案 。而這套「SPRINT」法,是結合「精實開發」與「設計思考」精神,並經過超過100次實際操作後精鍊出來的流程,目標就是在五天的流程中,讓組織能夠做出解決重大問題的「原型」並驗證,往「願景」(設定的目標)更進一步。

書中有幾個重點,一是團隊成員除了要多元化以外,也必須要讓決策者參與(被授權可以決定這案子相關事情的人)。如果沒有決策者參與,很容易就做白工浪費時間。決策者在團隊裡面的角色,就是確認這次衝刺的目標(要解決的問題),以及決定解法的走向。決策者可以詢問團隊成員的意見,但不要因為有不同意見就「妥協」;若是讓解決方案妥協,很有可能會弄出一個四不像的東西(就定位很不清楚)。

另外就是整個衝刺的核心,「短時間內做出原型」。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,就要營造一個讓大家可以專心討論的環境。衝刺期間最好是能「空出」這段時間,全心投入現下這個任務,不要接手機也不要顧「原來」的工作任務(在衝刺時間以外的空檔還是可以利用一下)。而團隊集合在一起,不是要大家一起「腦力激盪」,因為經研究證明這樣做的效率不好。那為什麼要把大家關在一起呢?目的是減少「來回」傳閱訊息的浪費(精實法來著),團隊成員把各自想到的方案集合在一起(寫在白板上),統一報告、提問、發表意見、紀錄,再統一交給決策者來決定,透過這樣有效率的方式來推進度。

五天的程序大致上如下所示:
第一天:列出待解決問題、畫出示意圖,確認本次衝刺目標。一開始要好好確認問題,畫出現行的流程後,詢問熟悉相關環節的專家(用意是確認流程貼近事實),再選出關鍵環節與角色(目標)。
第二天:畫可能的方案草圖。看是要上網找一些參考資訊,還是用以前曾經想過的方案,然後輪流簡報這些材料。再來每個人分開來想自己的草案,把他畫出來(醜沒關係,就用簡圖跟文字表達)。
第三天:選出適合的草案。把所有草案貼在牆壁上,然後給大家一些時間看,分開來一張一張討論每個計畫有趣的地方。輪到自己的草案不要急著「解釋」,而是讓成員評論之後再多做一些補充。之後由決策者決定要做哪個方案。(建議選風險高、大膽一點的方向,才比較有測試的價值)
第四天:做原型。每個人分工合作,做自己擅長的部份。原型不一定要「真的」把東西做出來,只要讓人「感覺」起來像是真的就好。可能可以用一些簡報軟體模擬真實網頁、做一些行銷材料的方式(像是手冊、服務簡介等),或是也可以用真人(演員)來模擬產品。就像變魔術一樣,聲光效果重於實質內容,讓人眼見為憑就好。
第五天:測試。就是找人來訪問,不用找太多人,書中建議是找五個人就夠了。方式就是一個人負責訪問這位潛在客戶(或是服務的使用者... 看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找什麼樣的人),請他試用看看這個原型,儘量用開放式的問題來獲得更多「真誠」的回答(問他感覺如何?而不是覺得開心嗎?)。而其他團隊成員就是躲在小房間裡面看訪問過程,除了能在第一時間就得到回饋、減少訪問者整理報告的時間外,也能使團隊成員的參與度更高,凝聚向心力。測試完之後,就來做整個方案的總結,測試失敗就學到一次教訓、及早知道此路不通,測試成功就增加把原型完成的信心,不管怎樣都是好事。

書中的案例五花八門,包括電商、醫療服務、機器人配送等等,作者們也說了這套路可以應用在各種領域。畢竟若可以在短期內找到解法(行銷策略、產品原型),就能減少很多「花很多時間精力做完以後才發現沒用」的浪費。作者們也在網站上放了相當多資源,算是相當有心推廣。我認為這個模式在個人身上也適用,除了解決人生難題,也可以拿來找方向,不斷地試錯,讓自己經驗多一點、成長多一點,勇敢也會多一點吧,加油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