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平台經濟模式:從啟動、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

Platform Revolution
作者:Geoffrey Parker,Marshall Van Alstyne,Sangeet Paul Choudary
譯者:李芳齡
出版社: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:2016/04/08

之前看了許多分享經濟相關的書以後,就一直想要進一步了解平台的操作細節。這陣子剛好被廣告打中,說本書的作者要來台灣辦講座,在我想要出手的時候發現票已售罄,只好買書回來過過乾癮。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平台經營,內容包括平台構成的基本元素、營運管理,當然也包含一些新的行銷名詞說明,算是有滿足我個人對於平台知識的需求。

平台在近日算是「崛起」的一股勢力,科技發展到現在,網路已經離不開人們的生活,而「平台」就順著網路的便利潮流,崛起成一股不得忽視的勢力(還沒能取代過去的產業模式,還是有些差別)。平台的特色也就攀附在網路上,去除守門人(去中介,讓生產者可以更容易跟消費者接觸)、導入新資源(閒置資源、群眾創意等)以及藉由資料形成反饋迴路。

看到反饋迴路,就可以直覺想到平台是一個動態系統(可參考系統思考 一書),既然是個系統就有他的節點、連結規則跟功能。平台的組成元素就是由使用者(包括使用者及生產者)以及價值單元(如youtube上的影片、FB上的更新),規則包括篩選機制(filter, 就是資訊怎麼連結)以及管理規範、開放性等等,而平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資訊、商品或貨幣可以自由的交流。

所以很多大平台都可以號稱自己是「無庫存的大賣場」或是「無內容的內容供應者」這樣的名號,因為重點就擺在交流。而要提昇交流的關鍵就是「吸引」、「促進」、「媒合」三個主要訴求。

吸引:讓新人加入,讓舊人更頻繁的使用平台。
促進:讓整個流程更順暢、簡單、好用。(易用性)
媒合:良好的篩選機制,讓需求可以順利碰到供給,或許可以透過某些策展活動來驅動。(就像我收到的廣告信)

而關於平台的策略,就是圍繞在這些組成元素。諸如吸引使用者加入的策略可以是補助一邊吸引另一方的人加入(lady's night策略),讓平台易用性提昇的策略(大幅改進UX/UI),讓媒合更順暢的策略(演算法改進或是策展)。總而言之,在平台的系統架構底下,就是要想辦法提高正向反饋,讓雪球愈滾愈大、創造正的網路效應。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平台是由使用者構成的,一旦有負的網路效果(壞的口碑之類的),沒處理好就會形成大災難,不能不慎。

加速反饋迴路的機制有一個妙招:病毒行銷。本書只有稍微提到一點點而已,就是把平台的內容,透過外部網絡散出去,再導回平台的循環機制。重點除了使用者本身要在平台上活躍(證實平台價值)以外,內容要容易散播(傳染性高,要吸引人也要簡單好分享),外部網路(宿主)也要夠健康。

平台在成熟以後,就要想辦法繼續「創新」下去,不斷地創造新的價值,讓使用者不容易跳出平台。畢竟網路世界也滿殘酷的,說換就換,大家說好就走了。以前大家都在用msn、即時通,現在不是用FB就是line。資訊流通便利,如果一個平台沒什麼價值的話(出現競爭者),也不容易吸引人留在上面交流。


看完本書以後,我會覺得平台是目前的產業趨勢,不管是身為使用者、管理者還是產業觀察家也好,了解這「營運模式」還是有其必要性。而這套營運模式也會開始切入各種產業,包括金融、物流、醫療等等。而且,即使目前沒有平台競爭者,也不代表未來沒有,只要這產業的需要資訊交流,就有平台發展的可能。

另外我覺得平台滿像「城邦」的發展模式,就是由各自獨立的群體形成勢力,這樣或許可以透過回顧歷史來了解新世代可能的發展(希臘城邦、威尼斯商人政府等等)。


這本書我覺得最棒的地方就在對平台這架構交待的很清楚,推薦給想要了解平台的人一讀囉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