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

The Body Keeps the Score
作者: Bessel van der Kolk
譯者: 劉思潔
出版社:大家出版
出版日期:2017/07/05

因為朋友推薦的緣故開始讀這本書,真的是滿好看的。作者是執業30多年的精神科醫師,本書主要在講心理創傷的形成以及合宜的應對方式,是由他多年的臨床研究以及與病患相處的經驗集合而成,文筆相當溫柔細膩。即使我並非心理專門,但從書中能夠更進一步了解人性,更能夠去體諒一些人與事,雖然本書相當大一本,但確實滿值得一讀。

本書的主題就是由創傷引發的後遺症,也就是創傷後壓力症(PTSD)。創傷的來源其實滿多元的,大多是遭遇到強大的暴力事件,像是戰爭(殺人或是目睹同伴死亡)、性侵害、車禍、重大天災之類的,而據作者引用美國「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」的資料指出,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創傷經驗,包含童年時被猥褻、被家暴或目睹家暴等等。這些經驗不但會埋下一些影響自己人生的種子,也會在基因裡面留下痕跡,進而傳給下一代。

書裡面許多案例有一個類似的模式:這些尋求治療的病患們在許久以前曾經受到創傷,雖然時間把這些不幸的回憶沖淡了、塵封在記憶深處,但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,常常就會把這些痛苦的經驗喚醒,使得這些病患被抓回去過去經驗製造出的牢籠裡,並沒有辦法好好的活在當下。有道是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」,一旦讓類似的情況喚醒回憶,就會陷入恐慌甚至是崩潰,讓他們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。

隨著生理解剖學的發展,腦科學家理解到大腦各部位基本上是擁有各種不同的功能。處理基本生理需求與情緒相關的部份組合成為情緒腦(或是感性、動物腦),而感知並判斷解讀外在狀況的是理性腦,兩者相輔相成,畢竟理性也是基於感性才能判斷各式經驗的價值(對人的影響程度)。平常大多時候人的作人處事是由理性主導,但在受到突發事件時,人的本能(也就是情緒腦)會把控制權接收,試圖使人脫離險境。

於是人在碰上危險的行為模式,就是先尋找社會連結,看有沒有別人可以幫忙,如果沒有辦法得到協助,就會進入戰逃模式來拼一把。若戰逃模式也沒用,就會變成僵直麻木、或是陷入恐慌,把自己的情緒抽離身體。而這也就是創傷經驗常會引發出的症狀,即使不再會遇到同樣的危險了,但身體的記憶會把新的經驗與過去連結,讓人不斷地重新經歷恐怖的螺旋。

許多時候因為時間久了,自己會把這些過去的經歷漸漸地「合理化」,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這些經驗,像是「是因為我長的太可愛所以才被欺負的」,這些過去的經驗就這樣變成自己的一部分,也就感覺起來「消弭」於無形了。但也因為這些內化的過程,讓人沒辦法清楚意識到很多後遺症其實來自於創傷經驗,也就不好去治本。

另一方面,或許是因為使用抗憂鬱藥物實在是很方便,只要一吃藥就能壓制症狀,輕輕鬆鬆就能讓人脫離壓力帶來的症狀。但其實這也只是緩和一下症狀而已,作為治療的輔助用品還行,並沒有辦法讓病患恢復到健康的模樣,或許還會變得依賴藥物,連帶引發其他的症狀。

而要真正根治心理創傷的方式,主要是要試著讓病患們去正視那些過去的經驗,透過各種方式重新喚醒不好的經驗,然後去面對處理,進而使症狀得到改善。雖然作者大膽地使用許多看似不符合科學邏輯的治療方式(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實驗驗證),像是眼動療法、瑜伽、劇場練習等等,但本著「只要是對病患好的就先用吧」的心情就執行了,成效也比預期的好。

透過這些療法讓病患們能夠更認識自己,在重返過去經驗的時候重新取回自己身體的掌控權,也就是從最源頭的地方來想辦法處理,也不完全是完全沒有邏輯啦。在讀這本書的時候,雖然我本人沒有什麼創傷經驗,但試著用書中提到的觀念去探索自己,也確實會有種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提昇的感覺。

我從本書裡面得到最多的,就是能理解到一些人一些事的誇張表現,或許都有他背後的原因、有一些不好用理性理解的脈落在。總之,要對世界多點體諒,懷抱著開放的心,真的不用急於判斷一個人的好壞,好好活在當下就是正道。

相關讀書心得:

有些事你不知道,永遠別想往上爬! 想辦法離開自己建立的框架好處多多。
正念:八週靜心計畫,找回心的喜悅 最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。
覺知的力量 重新思考一下自己應該如何行事,保持好奇心去探索這世界。
大腦當家 大腦功能相當複雜多元阿,多了解一下也好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讀書心得] 你交的朋友,會決定你的人生

[讀書心得] 善惡的彼岸: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

[讀書心得]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×創意×創業震撼課程